扫一扫
总访问量:41416701
 

大兴区安定镇正打造有机农业全产业链

   2024-06-05 北京日报3050
核心提示:  京台高速旁,大兴区安定镇有家名叫一心回乡的农庄。在这里,10位来自宝岛台湾的同胞正和当地的农业“老把式”一起,打造有机农业全产业链。

  京台高速旁,大兴区安定镇有家名叫一心回乡的农庄。在这里,10位来自宝岛台湾的同胞正和当地的农业“老把式”一起,打造有机农业全产业链。

  印象深刻的“神奇魔术”

  驾车驶上京台高速公路,出了安定收费站,大约200米就到了一心回乡农庄。一眼望不到头的大棚、农田中间,有一处传统小院,这就是10位台湾同胞在安定镇的家。

  农庄总经理李岳峰,口音几乎和台剧一模一样。这位49岁的台湾基隆人,已经和有机农业打了20多年交道。简单寒暄后,他给记者表演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“魔术”。

  “这是我们农庄刚刚摘下来的有机黄瓜。”话音未落,“叭”地一声,李岳峰把黄瓜掰成两截,然后轻轻地将这两截对在一起,黄瓜竟然神奇般地又重新粘到一起了。他拿着其中一段,轻轻晃动,连接的部位也没断掉。就像变魔术一样。

  “我当然不会变魔术,掰断的黄瓜能重新接起来,主要是因为这种黄瓜含有比较多的胶原蛋白。”李岳峰面前的一排黄瓜,有大有小,有粗有细,笔直的并不多,尽管长相不出众,可它们表皮很嫩,掰开后更是会窜出一股浓浓的清香味儿。

  用自然之法种出安心蔬菜

  种出这样的有机黄瓜,是不是有啥妙招儿?李岳峰笑着说,这是大自然的功劳。走出小院就是温室和农田,眼前的景象,让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记者直摇头。

  跟高高低低的杂草长在一起,有青有黄、有胖有瘦……在农村,谁要把地种成这样的话,是相当丢人的。种西葫芦的地里,菜苗之间隔了半米多。旁边地里种的是菜花,叶子长得也不算好。再往里走,是一大片杂草地。李岳峰笑着蹲下来,用手扒开草丛,里面竟然是一株玉米,再扒开一片草,又发现了一株玉米。

  李岳峰说,这种看似懒惰的种植方式,实际上对土壤恢复大有好处,“由于以前农药、化肥过量使用,这里曾经是板结严重的盐碱地。”大老远来北京办农庄,怎么不选一块好地呢?他笑着说,一心回乡团队就是要通过各种生态手段,把板结的土地变肥沃。对付杂草,他们不会使用农药除草剂,而是用机械把草铲掉、粉碎,再就地埋进土壤里,通过搭配使用有机肥,让土壤里增加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群;菜花、西葫芦,采取的都是植物间作的方式趋避虫害,不打药、不施化肥。掰成两截还能再粘上的有机黄瓜,就是用这种方法种出来的。

  把美好环境留给子孙后代

  “2021年之前我来过北京,但都是以游客身份。”李岳峰说,自己在台湾的时候,听朋友讲过,北京有一条京台高速公路,“来安定考察时,我们惊喜地发现,这条高速就在农庄大门前面。”

  来自台湾屏东县的洪国泽是排湾族人,今年28岁,记者采访时,他刚从温室里劳作归来,鞋上还带着泥土。他说,一心回乡团队成员有个朴素的共识——“如果农夫只在乎眼前利益,过度使用化肥农药,不仅人类健康受影响,大地也将失去美好环境,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?一定要把美好环境留给子孙后代。”

  2021年底,经由在京台企和大兴区委牵线,一心回乡在北京大兴区的农业大镇——安定镇扎了根。镇里为一心回乡减免了租金、提供了补贴。安定镇农业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,希望通过京台交流,发挥台企在农业方面的优势特长,促进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互通和产业创新发展。

  已经68岁的安定镇农业“老把式”刘占刚,在农庄里和这些台湾同胞共事已有2年多。“同胞们说话特别客气,不急不躁的。”他说,一心回乡农庄种出的黄瓜、茄子等蔬菜恢复了“老味道”,“其实,您说人家有什么绝招吗?不就是用最自然的办法种地嘛。”



 
免责声明:
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、企业机构、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,仅供参考。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、观点保持中立,不对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如果有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。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农商头条
推荐图文
推荐农商头条
点击排行